本站网址:biquge555.com
但李艳坚决反对:“不行!过度拦截会严重干扰正常的量子通讯、精密科研实验,甚至可能影响行星级别的气候调节系统和生态平衡!这无异于因噎废食。我们必须追求精准,就像最先进的免疫系统,只攻击特定的病原体,而不伤及健康细胞。”
最终,一个多层次、动态评估的识别模型被确定下来。系统会首先筛查波动的能量源和基本结构,判断其是否属于已知的自然现象或文明活动;其次分析其调制模式的复杂性和非随机性,是否符合高维信息的特征;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将其与“特征库”中的已知高维干预模式进行快速比对,并评估其潜在影响目标和强度。只有被判定为“高概率威胁”的波动,才会触发拦截机制。
李艳领导的生物-信息交叉团队,则负责攻克“个体特征弦”的录入与锁定技术。这是“卫士”终端能否生效的核心。
“每一个智慧个体的‘特征弦’,是其意识活动在宇宙弦背景上留下的独特印记,是思维、记忆、情感模式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极其复杂且动态变化,”李艳在实验室里,向团队解释着难点,
“我们无法,也不应该去完全解析和复制一个人的意识。我们需要的是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唯一性地‘标识’并‘锁定’这种振动模式,就像用一把唯一的钥匙去匹配一把唯一的锁。”
经过无数次尝试,他们最终找到了一种基于“量子纠缠同步”与“混沌模式识别”的复合技术。
在个体自愿且清醒的状态下,通过一个精密的头戴式传感器阵列,短暂地、非侵入性地记录其大脑处于高度平静和活跃两种极端状态下的量子活动特征谱。
这两种特征谱如同经纬度,通过一套极其复杂的算法,可以映射出该个体相对稳定的“特征弦”基础共振频率区间。
“这并非捕捉完整的‘特征弦’,而是获取其独一无二的‘指纹’或‘签名’,”李艳强调道,“‘卫士’终端内置的微型‘弦纹探测器’会持续监测周围的弦背景,一旦发现与录入的‘指纹’高度共振、且被主系统识别为恶意的外部高维波动,就会立刻启动干扰。”
干扰的方式,则借鉴了“弦球之手”的成功经验,但更加微型化和精准化——生成一道高度局域化的、针对特定频率的“相位共轭镜像波”,有效中和掉针对该个体的恶意高维信息,而对其余背景波动影响极小。
理论突破后,是漫长而艰辛的工程实现阶段。
“守护者”系统的轨道平台是一个庞然大物,其核心是一个小型的、“弦球之眼”-II型探测器的简化版,负责大范围扫描和识别。周围环绕着多个分布式的“弦球之手”干扰单元阵列,如同护卫着大脑的免疫细胞。
能源系统则直接与行星的能源网络连接,确保有足够能量维持全球范围的持续监控和偶尔的高强度干扰。其软件系统更是复杂无比,需要超算中心全天候提供算力支持。
第一个“守护者”原型平台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进行测试。那是一个激动人心又令人紧张的时刻。
孔方佳、王海峰、李艳等人齐聚地面控制中心,凝望着屏幕上代表平台状态的无数数据流。平台缓缓展开巨大的能量收集板,内部的探测器与干扰单元依次启动。
“系统自检通过……主探测器上线……背景弦波动基线建立……开始加载高维信息特征库……”控制员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测试开始。首先模拟的是低强度的、常见的G类高维扰动。只见屏幕上一道代表模拟信号的虚线条刚刚出现,几乎在瞬间就被“守护者”系统识别,一道对应的、强度经过精确计算的干扰波被发出,模拟信号的能量峰被迅速压制、抹平。
“干扰成功!效率百分之九十二!”控制中心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随后测试强度逐渐提升,模拟更复杂、更隐蔽的干预模式。“守护者”系统表现出了良好的自适应能力,其内置的学习算法不断优化着识别精度和干扰参数。
只有在模拟一种极其罕见、特征极其模糊的新型扰动时,系统出现了短暂的迟疑,但最终还是成功识别并进行了抑制,虽然效率略有下降。
“好!太好了!”王海峰激动地拍着控制台,“基础功能完全达到预期!后续只需要不断扩充特征库,优化算法!”
相比之下,“卫士”个人终端的开发挑战更多在于微型化和能源管理。如何将足以探测和干扰高维弦波动的设备,集成到一个腕表大小的体积内,并保证其拥有足够长的续航时间?
材料学家和能源工程师们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们利用了从“净蚀者”残骸中逆向工程出的部分高效能量回路技术,以及地球自身在微型核电池领域的最新突破,终于解决了能源问题。
终端的外壳采用了一种新型生物复合金属,既能提供保护,又对特定的能量波动有良好的通透性。其核心是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经过特殊处理的量子计算芯片,负责运行识别和干扰算法。
显示屏则是一块低功耗的电子墨水屏,平时只显示时间、电量和基本状态,一旦检测到干扰事件,会以特定颜色的指示灯闪烁警示,详细信息则通过加密连接发送到使用者的个人终端或附近的“守护者”系统备案。
第一批“卫士”原型机生产出来后,进行了严格的真人测试。志愿者包括研究所的研究员、军方志愿者以及一些经过严格筛选的政府官员。
测试过程枯燥而重复。志愿者佩戴“卫士”终端,进入一个可以模拟特定高维信息扰动的特殊屏蔽实验室。
研究人员尝试用极其微弱的、已知模式的扰动去“影响”志愿者,观察“卫士”终端的反应和志愿者的生理、心理指标。
最初几次,终端偶尔会出现误报或漏报。经过反复的算法调整和硬件优化,其准确率和响应速度不断提升。
最成功的的一次测试中,当实验室模拟的扰动试图诱导一位志愿者产生轻微的焦虑和冲动决策倾向时,“卫士”终端几乎在瞬间启动干扰,志愿者事后报告称“只是感到一瞬间极轻微的心悸,然后就恢复了平静”,其生理指标也完全正常。而未佩戴终端的对照组,则明显表现出了预期的焦虑情绪和决策偏差。
孔方佳在观看了最终测试报告后,长久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真正意义上的笑容。
他立刻下令:“启动‘守护者’行星防御网络一期部署计划!优先覆盖地球、火星基地、月球科研中心以及各主要殖民星球轨道。
同时,‘卫士’终端优先配发给政府首脑、军队高级将领、关键科研项目负责人、以及其他经过评估的、其决策可能对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个体。”
命令一下,整个地球文明庞大的工业机器和后勤系统高效运转起来。一艘艘重型工业舰船承载着“守护者”平台的组件,驶向指定轨道,在工程机器人和工程师们的协作下,开始组装和调试这些守护文明意识的“苍穹之盾”。
而“卫士”终端的生产线也全速开启,经过严格保密程序,第一批终端被秘密送达各位重要人物手中,并附有详细的使用说明和保密条例。
李艳亲自将一只“卫士”终端交到孔方佳手中。银灰色的金属表身触感微凉,屏幕漆黑如墨,只有在特定角度下,才能看到内部极其细微的能量流光。
“佳哥,戴上吧。”李艳轻声说,眼中充满了关切,“虽然你是‘星炬’,但也是高维力量最可能针对的目标之一。”
孔方佳没有推辞,熟练地将腕表扣在左手手腕上,调整好松紧。表带贴合皮肤,传来一种奇异的、令人安心的稳定感。
他抬起手,看着这只看似普通却凝聚了无数人心血与智慧的设备,目光深邃:“这不仅是一件装备,艳子。这是一个宣言。宣告地球文明,拒绝成为任何存在手中的提线木偶。我们的命运,必须由我们自己主宰。”
李艳点了点头,也为自己戴上了一个同样的终端:“我们会继续改进它。王老已经在带队研究下一代技术,希望能够实现更主动的防御,甚至……尝试理解更多高维信息的真实含义,而不仅仅是干扰。”
孔方佳走到巨大的舷窗前,望着窗外深邃的星空和远方正在紧张施工的“守护者”平台。无数的工程师和机器人如同忙碌的工蜂,正在编织一张无形的、保护文明思维火种的巨网。
“我们迈出了一大步,但前路依旧漫长。”他缓缓说道,声音平静却充满力量,“高维的力量不会因我们的抵抗而停止。它们可能会改变方式,可能会加大力度。我们必须保持警惕,持续学习,不断进化。”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控制中心里那些依旧沉浸在研发工作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告诉所有人,他们的工作,意义非凡。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地球的安全,更是每一个独立思考的权利,是文明自由发展的未来。”
“守护者”的光芒,开始在地球轨道上点亮。“卫士”的微光,也开始在重要人物的腕间闪烁。
地球文明,在窥见深渊、惊悸于被操控的命运后,终于小心翼翼地、却坚定地,为自己披上了第一件抵御无形之手的铠甲。
未知的挑战仍在深空之中潜伏,但至少此刻,人类握紧了自己的意志。